以专利分析视角探讨医疗器械创新能力提升路径

发布时间:2020-05-08      浏览量:59

近年来,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,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环节进行规范,在政策、资金、人才、技术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,为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。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,仍需优化顶层设计,完善监管体系。一是出台科技政策,重点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创新,列出关键领域清单,认真做好各项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,优化科技创新布局,对医疗器械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、科学化实施。二是在监管过程中突破传统观念,尽快从优先保证产品安全,之后考虑产业发展发展中监管的思路转变,加强过程管理,从规范医疗器械企业生产环境到上市前产品审批再到上市后监管、不良事件监测和召回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,以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的要求。

着眼方式创新,深化协同创新机制

既要发挥政府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,又要充分发挥各科研院所、检测机构、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作用,同时调动企业积极参与科技研发,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真正形成抓创新的强大合力。从产品研发到推广使用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,科研机构主要参与科学技术研究,企业主要承担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阶段,而政府部门负责产品上市前审批和上市后监管,医疗机构是产品的使用者,每个阶段间的相互衔接尤为重要。

着眼队伍创新,构筑创新联动网络

实施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需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,并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。一要充实科技创新队伍力量,医疗器械涉及精密机械、检测传感技术、生物医学工程技术、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,目前极其缺乏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,高校应注重培养复合型、高技能人才。二要提升队伍科技创新能力,搭建人才培养平台,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,建设教学、科研、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,推动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;改善用人机制,把重大科技项目与集聚培养人才相结合,注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;创新人才评价机制,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;完善人才激励政策,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。

着眼模式创新,加速推进产业发展

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的整体竞争实力是发展目标,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,尤其是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是保证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。因此,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,保证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。一是搭建技术转移中心,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数据服务平台,实现科技成果的共享与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,畅通技术提供者和技术需求者之间渠道,使自主创新战略从以政策驱动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。二是扩大产业化投入,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是一个长链,包括实验室成果-小试-中试-工业性示范-规模化产业化-商业化实践一系列过程。长期以来,国家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引导与投入主要集中在前期研发阶段,对科研成果产业化阶段的投入较少,而小企业很难独立承担中试的资金、技术投入。因此,建议通过搭建工程化平台,帮助企业完成中试环节,引入投资机构的基金,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,开展产业化专项科技计划,支持企业的产业化过程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专利数量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能力,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区域核心竞争力或科技创新能力。近年来,我国医疗器械专利产出总量呈上升趋势,质量不断提升,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,尤其在一些前沿热点领域,逐渐引领国际医疗器械科技发展,形成了中国特色。

可以预见,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带动下,我国将不断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不断提升创新活力和科研实力,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器械研究的国际前瞻性,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管理中的重大科技难题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。